大众网记者 胡成林 青岛报道
江世祥是一名“80后”,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过其他工作,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青岛服装二十五厂这座老厂房,“当时,我们的企业还有一小部分研发车间,拥有非常优秀的工人和设计师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意识到,仅仅做单一品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,于是,在2016年,我们开始考虑转型为设计师孵化器。”

带着“让所有人都穿上好设计”的美好愿景,“设计宇宙”完成了从生产型到品牌型再到平台型、从产品型到服务型、从传统时装产业到互联网结合体验式新经济的一系列转身,汇集了300位全球独立设计师品牌和700位主力中国市场买手。
“我们刻意保留了部分车间的缝纫机桌台和木门,让历史与当代设计展开对话。”园区运营负责人江世祥介绍道,改造过程中发现的1978年生产日志、老式缝纫机零件等,均被制成艺术展品陈列于空间节点。
步入园区,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的碰撞随处可见。“对我来说,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空间,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地方。”江世祥告诉记者,这座老厂房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。“缝纫机的‘嗒嗒’回响声,萦绕在妈妈的青春和我的童年里。我从小在这里长大,中午吃饭、晚上放学都会来这里。这个咖啡桌,以前就是我趴着睡午觉的缝纫工作台。”江世祥说。

“现在,这里不仅是咖啡厅,更是年轻设计师的孵化器。”江世祥表示,通过秀场直播、艺术沙龙和品牌联名,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正被注入新鲜创意血液。
“老厂房里保留下来的,不仅是缝纫机,更是中国职业工装四十年的技术积淀。”江世祥指着墙上1994年质检档案所做成的装饰品说道,那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“庄正”品牌每季送检服装均超国标。如今,这些品质基因正转化为入驻品牌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。
如今,“设计宇宙”现已成为市北区的区级孵化器。“深耕服装行业的人都知道,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: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。目前,市场上价格战激烈,内卷严重,设计师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。一方面,我们为设计师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,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设计师入驻;另一方面,我们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,帮助设计师降低成本,提升竞争力。”江世祥说。